当前位置: 手心看书 穿越 天可汗 构思

构思(2 / 3)

    在此之前他就肯定了杜暹攻占营州的功劳,当时的考虑不仅有东北军事权重以及防止河北胡化,还有就是给杜暹升官奠定理论基础。

    不久薛崇训就下旨,让杜暹卸任南衙十六卫名誉武官衔,晋升为从二品东宫太子少保。至于薛崇训没有太子那并不重要,什么太子少保本身就是虚衔,什么也不用干的。什么也不用干也不等于毫无作用,作用就是提升杜暹的品级。他一个干着五品学士实权的官僚挂着从二品的品级,本身就是在提高内阁学士的地位。

    又有开疆辟土的功劳为理由,杜暹升级也就无可厚非了;内阁学士里头有个从二品的人,到时候苏晋提出科举变法,薛崇训便能顺理成章地将苏晋也提到从二品,况且苏晋本身就有拥立之功,被升为二品也没人会非议,不然你还能说人家拥立错了?

    薛崇训设计好了步骤,便开始构思新科举的框架。科举制度通guò宋明的不断变化,是渐渐发展到成熟的,除了薛崇训没人能一下子凭空想出一套合理的办法来,这个事儿还得薛崇训自己去琢磨。

    首先是科考的内容取决于薛崇训重视哪方面的才能,在他的想法里,礼、谋略、科技应用三方面是最有用的,前者是奠定天地君亲师常纲的基础,这是维护薛崇训自己统治的基本秩序,在他还没办法制定一套被人接受的秩序之前,是不能破坏原有基础的,而且他自问没有达到自己去削弱自己权力的境界,也无法想通已经掌握了绝对权力的人有什么动力去推行“民|主”;后者前所未有,因为古人没意识到技术的作用。

    其他的如诗词歌赋等文化方面,薛崇训觉得根本不用考,在官场士林一样能发展,因为此时大家逢场交往就要用这些东西以显示品味,这是流行,难道现代应试非要考唱流行歌曲不成;至于道德品格……只要没有作奸犯科的经历,也不好辨别,薛崇训对于朝里那帮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,也没觉得他们有多高尚,太高尚的人很难混到那些位置。

    决定了轻重,然后薛崇训便开始尝试设计规则。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杂乱,如科目居然有五十多科,而且考试并不是脱颖而出的充分条件,虽然应试制度有很多弊端,但公平性显然比唐朝的制度好得多;薛崇训打算借鉴的制度并非唐朝和武周时期的一套,实际上晋朝建立后这些东西仍旧照着前唐的惯性在运行,他想借鉴的是明朝的三级考试,在规则上制度化和标准化……明朝制度才是封建中央集权发展最成熟的规则;至于最后一个王朝清,只能是作为少民奴役大多数汉人的成功典范,比成吉思汗还要厉害,但制度上照抄之后华夷结合,画虎不成反类犬。

    正式科举三级,步入科举道路之前需要取得生员资格,有资格的生员一律称为秀才。

    资格考试为三步,这三步基本照抄明朝后稍作改变。三步从由低到高的行政级别进行,晋朝延续李唐覆灭前夕的地方行政区划分州、县两级,除此之外还有“道”这个级别实际不属于行政级别,天下十五道没有制度性的衙门,只有中央委派下去起监察地方施政的御史,但可以在采访使治所设置学政衙门,从而形成三级考试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Copyright ©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. XML地图